2022-06-26 21:41:25
一部电影,埋下纠纷的“种子”; 一场官司,扯出“刘三姐”身世;一个署名,“春江水”掀起新波澜;一段历史,还原“山歌”归属真相;一幕序曲,“刘三姐”首唱者现身;一台晚会,“春江水”折射现代韵律……
好歌印记——
浸泡纠葛种子的《山歌好比春江水》
文/赵乐
从彩调剧《刘三姐》里的唱词,到民间歌舞剧《刘三姐》里的序幕曲,再到被误认为故事片《刘三姐》中的插曲,后来又成为广西壮族音乐文化符号……《山歌好比春江水》诞生、传播、成名歌的脉络清晰可见。不过,半个世纪以来,可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围绕这首歌源头出现的不同声音,引发的著作权纠纷接连不断,多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这也让听众对此歌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部电影,埋下纠纷的“种子”
探寻《山歌好比春江水》的传播历程,及“刘三姐”的身世,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刘三姐》是绕不开的话题。这部电影曾经给中国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至今影片中对唱山歌的场景仍历历在目,那些脍炙人口的山歌依然在广为传唱。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央歌剧院编剧乔羽在广西采风期间,适逢广西在全区开展大规模的《刘三姐》会演,倾力打造“刘三姐”这个文化品牌。彩调剧、采茶剧、壮剧、苗剧、桂剧、侗戏等诸多剧种的“刘三姐”在舞台上各显神通,尤以彩调剧“刘三姐”韵味十足,乔羽由此萌发了用对山歌形式来刻画“刘三姐”的创作构想。
1959年秋天,乔羽邀约刚拍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苏里,前往广西柳州观看彩调戏《刘三姐》。俩人都觉得这个题材很不错,同时产生了将它改编成歌剧或拍摄成电影的想法,并邀请作曲家雷振邦加盟。
看到“刘三姐热”方兴未艾,,这恰好与乔羽和苏里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乔羽出任编剧,苏里担任导演,开始了电影《刘三姐》的创作和拍摄。
1960年7月,电影《刘三姐》在桂林全部外景杀青。
1961年9月,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刘三姐》在全国各地公映,片中悦耳动听的歌声与美丽的广西山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观众誉为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影片。
正如现在柳州龙城论坛的网友所说:“没有乔羽、雷振邦和苏里,当年轰动一时的彩调、歌舞剧《刘三姐》早就成过眼云烟了。”流传于广西民间的“刘三姐”的故事和山歌,能走向大江南北,走出国门,传唱不息,影片《刘三姐》功不可没。
1961年版《刘三姐》影片上注明根据广西民间传说改编,乔羽编剧。那么电影文学剧本是否就是“刘三姐”的源头呢?电影《刘三姐》在海内外上映后,随之而来的版权纠纷也因此拉开大幕。
“电影的整个故事脉络与彩调剧并无大异,角色设置也与彩调剧大致相同。我们认为,电影《刘三姐》,侵犯了我们彩调剧《刘三姐》的署名权和著作权。”电影一上映,即引起了彩调剧《刘三姐》创作组的不满,,这场署名纠纷持续了很长时间。
时隔38年后的1998年4月,彩调剧、,状告电影《刘三姐》侵权行为。 1999年7月,经过多方调解以及长春电影制片厂和编剧乔羽的同意,以后再拷贝电影《刘三姐》时,要加注字幕“根据广西柳州同名彩调剧改编”。
一场干戈终于化为玉帛,“刘三姐”署名纠纷暂时风止波息。
一场官司,扯出“刘三姐”身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电影《刘三姐》署名权风波刚刚平息,柳州彩调剧本《刘三姐》又被诉讼,《山歌好比春江水》源头再现“雾霭”。
2001年8月15日,宜州市已故剧本作者邓昌伶的4个子女,将彩调剧《刘三姐》创作组尚健在的邓凡平、包玉堂、牛秀、,。
邓昌伶何许人也?彩调剧《刘三姐》为何时隔40年后惹上了版权官司?
,邓昌伶1911年生于罗城,193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正风文学院,1953年12月创作完成戏剧作品《刘三姐》后,将剧本寄给当时主管戏剧创作的广西省(1958年3月5日,广西省改为“广西僮族自治区”) 戏曲改进委员会。1957年9月省戏改会致函邓昌伶,已将剧本稿推荐给了柳州彩调团。彩调剧团随后也致函邓昌伶,表示该剧本适合该团演出,拟修改使用。邓昌伶回信表示同意,并按彩调团的要求将原创资料寄给了龚邦榕。但1958年10月31日,彩调团又致函邓昌伶,告知不使用他创作的剧本。
1958年底,彩调团接到上级指示,确定其创作“刘三姐”题材剧目向国庆10周年献礼。曾昭文(1996年去世)协助彩调团编写《刘三姐》剧本。1959年1月,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完成,署名:创作组集体创作。1959年4月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的署名改为:曾昭文创作。
接着,彩调剧《刘三姐》公开演出,邓昌伶发现该剧的主要剧情与自己剧本的剧情相似,署名是“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集体创作”,却没有自己的名字。
从1959年至1963年期间,邓昌伶先后给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认为曾昭文编写、彩调团演出的彩调剧《刘三姐》剧本是经其同意改编产生的,但演出时却没有作任何说明,这是抄袭或改写行为,要求更正。
后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调查核实和对比后认定:彩调剧“在唱腔、剧情处理、人物刻画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不存在抄袭,并给邓昌伶回信答复对此纠纷不予处理。之后,邓昌伶再未向任何部门要求处理,直到1973年因病去世。
据考证,邓昌伶的《刘三姐》剧本是广西第一个关于歌仙刘三姐的戏剧文学作品。
邓氏后代的“争权”,并非毫无来由。据《“刘三姐”身世的四十年纷争》一文披露,1996年,为了扩大“刘三姐”文化的影响和供学术研究,当年《刘三姐》创作小组的成员邓凡平、包玉堂等人策划出版了一套《刘三姐系列丛书》。邓昌伶的子女们在翻阅其中《刘三姐剧本集》时发现其中收录的邓昌伶的剧本被擅自加上了标题,内容也被删减。他们认为这侵犯了父亲作品的完整权、发表权和使用权。受这一事件影响,邓家与当年《刘三姐》创作组成员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
于是,。
2007年11月20日,:邓昌伶剧本《刘三姐》具有独创性,依法应受著作权保护。因而认定彩调剧《刘三姐》(第3、5、8、9方案)系邓昌伶戏剧作品《刘三姐》的改编作品,判决再版彩调剧《刘三姐》时,需在剧本前注明“根据邓昌伶同名剧本改编”。
至此,、、,“刘三姐”的身世谜团被解开:1961年版电影中的“刘三姐”,其实是彩调剧中的那位“刘三姐”,而彩调剧“刘三姐”就是邓昌伶创作的同名剧本改编而成的。
一个署名,“春江水”掀起新波澜
新千年后,随着《山歌好比春江水》的再度唱响,逐渐清静下来的“春江水”,又因几位当年参与过改编彩调、歌舞剧《刘三姐》的老艺人就歌曲署名行为起诉乔羽和雷振邦,引发了新一轮震动。
要追寻掀起这轮风波的真正根源,还得从《山歌好比春江水》署名开始说起。在2005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上,影视演员宁静以一曲《山歌好比春江水》拉开了“歌圩”欢庆大幕。就在这时,歌舞剧《刘三姐》的改编者之一、原广西艺术研究所音乐部主任宋德祥偶然发现,歌曲显示的署名为乔羽作词、雷振邦作曲。“这是错误的署名!”他在心里呐喊。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调研,他又发现,国内诸多文艺晚会、音像出版物、网络歌曲集中,《山歌好比春江水》的词曲作者大多都署名为乔羽和雷振邦。
“这不是他们的歌!”从2006年开始,宋德祥、何振强等人便开始联合向有关部门以书信等形式提出质疑,反映情况。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广西日报》2011年4月22日发表了题为《(山歌好比春江水)词曲原创在广西》的专访文章。该文详细地记述了《山歌好比春江水》的形成经过,特别说明: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在柳州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次排演方案中已有雏形。1959年8月29日至9月14日《柳州日报》《广西日报》连载了彩调剧《刘三姐》第三套排演剧本。
此外,为了证明《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是乔羽作词和雷振邦作曲,广西诸多纸质媒体、广电媒体也跟进报道,新媒体网络论坛也发起了一波一波的讨论。在百度上,。
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电影“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和其他几位演员共同演唱了《山歌好比春江水》这首歌,当时歌曲的词曲作者署名为“佚名”。
2012年8月6日,,8月31日,。
2013年7月26日,《中国艺术报》上的一则消息引起了听众广泛关注:彩调剧、歌舞剧《刘三姐》创作者就《山歌好比春江水》署名侵权,起诉乔羽、。基于原被告双方均有调解意愿,在对一些相关事宜和协议的措辞进行商讨后,原被告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同时在媒体发表声明:一、《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是乔羽、雷振邦创作的;二、在《山歌好比春江水》上署名作词乔羽、作曲雷振邦均为误署,应予更正;三、乔羽对长期以来署名错误给原创作者造成的损害感到不安。
就这样,持续多年的《山歌好比春江水》词曲署名纠纷终于达成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一段历史,还原“山歌”归属真相
《山歌好比春江水》最初伴随着彩调剧《刘三姐》诞生,定型于歌舞剧《刘三姐》,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山歌好比春江水》为何会被当做乔羽和雷振邦的作品?
广西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黄朝瑞认为,这和有关部门的误传、误导有关。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广西旅游局出的《美在广西》光碟中,还有多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文艺晚会等活动中,《山歌好比春江水》都被署名为:乔羽词,雷振邦曲。我们广西人都没搞清楚这首歌的作者,怎样让其他人弄明白啊。”
另外还有一些因素,就是在不少文艺演出中,《山歌好比春江水》和1961年拍摄的电影《刘三姐》里歌曲《只有山歌敬亲人》常常串联在一起演唱(在台湾台北的演唱会和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厅演唱会的开场曲就是这样处理的),这样一来,组织者很自然地就误认为是乔羽、雷振邦的作品。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首歌被误传为出自电影《刘三姐》呢?
日历翻回到1978年,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民间歌舞剧舞台艺术片《刘三姐》,其中的序幕曲就是《山歌好比春江水》这首歌。只是由于1961年拍摄的电影《刘三姐》早已蜚声海内外,而这部后来摄制的舞台艺术影片影响力有限,因此这首与刘三姐有关的歌曲才被误认为是出自1961年版电影《刘三姐》了。
2014年初冬,撰写《山歌好比春江水》歌曲背后有故事文稿期间,《广播歌选》编辑和百年电影胶片资料馆张建洛馆长一边讨论一边再次观看了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刘三姐》和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舞台艺术影片《刘三姐》。证实1961年拍摄的电影《刘三姐》中确实没有《山歌好比春江水》这首歌,查阅电影《刘三姐》的歌曲全集,也没有找到这首歌的记录。但是,舞台艺术影片《刘三姐》中确实有“山歌好比春江水”唱段,是序幕曲。
曾参加民间歌舞剧《刘三姐》音乐创编的宋德祥表示,《山歌好比春江水》是一首广西艺术家集体创作的作品。由柳州彩调创作组创编,广西歌舞剧改编组改编。“这两个组的成员包括词曲作者一共二三十人,如果把他们的名字都写出来,可能比歌曲还长,因此我们就常常说这是集体创作的作品。”
一幕序曲,“刘三姐”首唱者现身
谁是《山歌好比春江水》的首唱者呢?有人说是歌舞剧《刘三姐》扮演者傅锦华,也有人坚持说是黄婉秋,大家莫衷一是。
据当年参与创作的广西艺术家回忆,上世纪50年代末,柳州彩调剧《刘三姐》第三套排练方案出台后,广西各地随即掀起了《刘三姐》排练和演出热潮。在此基础上,1960年4月21日至27日,彩调、桂剧、粤剧等11个剧种、100多个剧团汇聚南宁会演《刘三姐》剧目。期间,。对彩调剧《刘三姐》中的“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似红河水,哪怕滩险湾又多”歌词也作了进一步改编,并将改编后的词曲进行固定搭配,作为歌舞剧《刘三姐》的序幕曲,在幕后演唱。
是谁把歌词“红河水”改为后来的“春江水”的呢?是1960年版民间歌舞剧《刘三姐》的编导之一江波。据罗劲松采写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是谁创作的?》一文中披露 :“红河水”有点局限,且不那么上口。看着窗外的邕江,江波想起两岸修竹的下枧河和漓江,那种青山绿水的诗意之美让人陶醉,一个词顿时从心中跳出:春江水!创作 讨论会上,江波提出,“红河水”太具体,缺乏诗意,如果改为“山歌好比春江水”,歌美,意境也很美。他的建议得到创作组的认可。歌舞剧唱段《山歌好比春江水》由此完整地诞生了。
现实中,广西境内没有叫“春江”的江河。
有关资料记载,歌舞剧《刘三姐》改编完成后,有关方面抽调各剧团的优秀演员组成演出团进行排练。广西歌舞团的女高音黄兴宁被抽去担任主要的领唱配音,从此这首歌的演唱任务自然就落到了黄兴宁的身上。
“从歌舞剧《刘三姐》的首演,到后来进北京汇报演出、再到全国巡演、以至上世纪80年代到香港、新加坡等地演出,《山歌好比春江水》都是由我演唱,从来没有换过人。”2014年11月2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编辑在电话里对原唱者、73岁的黄兴宁老师就歌曲的演唱进行了采访。“这是序歌,我唱完后刘三姐就出来说话了。当时没有没歌名,就是几句唱词。”如今已退休告别舞台多年的黄老师,讲话的嗓音依然清脆悦耳,似乎听到当年她那“这边唱来那边和”的动人歌声。
“好歌印记”采风组在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地采风调查后也证实,广西歌舞团原女高音歌唱演员黄兴宁才是这首歌的原唱者,被誉为幕后的刘三姐。民间歌舞剧《刘三姐》演出过程中,刘三姐的其它唱段由彩调演员傅锦华等刘三姐的扮演者自己演唱。
黄兴宁,1941出生,南宁市人,在柳州长大。1959年,她来到广西歌舞团,成为一名独唱演员。1978年,广西电影制片厂将歌舞剧《刘三姐》拍摄成舞台艺术片,黄兴宁仍然担任主角配唱和领唱。
一台晚会,“春江水”折射现代韵律
“刘三姐现象”是广西持续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大、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山歌好比春江水》是广西的音乐文化品牌,此唱段已成为众多歌唱家的保留曲目,并衍生出大量的演唱版本。
《山歌好比春江水》曲谱出自何处?曲谱改编自柳州民歌《石榴青》的曲调。柳州彩调剧《刘三姐》音乐设计组成员周志强给媒体介绍:“柳州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的唯一编剧是曾昭文,他在编该剧时就以口传方式(当时不识简谱)把柳州民歌《石榴青》的曲调用到了剧中。《石榴青》的曲调即《山歌好比春江水》曲调的前身。后来,柳州彩调剧团组成《刘三姐》音乐设计组,对《刘三姐》音乐进行改编,到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上演时,《石榴青》的曲调已经改编成现在《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曲调,但仍保留着《石榴青》的基本旋律。”
由此可见,《山歌好比春江水》并不是原生态的广西壮族民歌,而是柳州彩调《刘三姐》音乐设计、创编组的人员根据柳州山歌《石榴青》改编而成的。因为它保留了山歌的浓郁气息,又经过歌舞剧《刘三姐》的广泛传播,已经成为广西壮族的新民歌代表作品。
民间歌舞剧《刘三姐》音乐创编组的宋德祥,至今仍保存当年民间歌舞剧《刘三姐》的唱段及其采用的民间音乐油印本,柳州民歌《石榴青》就在其中。
彩调剧《刘三姐》中的唱段又怎么变成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的?1999年第一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要举办开幕式晚会,艺术节组委会从《刘三姐》中选了很多唱段,可是《刘三姐》是剧目名不是曲目名,怎么办呢?经过大家再三斟酌,最后决定把歌舞剧《刘三姐》中的序幕曲拿出来当开台歌演唱,并用歌词中“山歌好比春江水”作为歌名。
蒙古族歌手斯琴格日勒是重新唱响《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歌者。1999年8月,民歌艺术节组委会联系臧天朔、斯琴格日勒,由他俩和600名“小刘三姐”合唱开台歌《山歌好比春江水》。斯琴格日勒告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编辑说,对于这首歌的演绎方式,她采用了妹妹斯琴塔在的建议,用蒙古族的唱法——长调去演绎这首壮族民歌。
1999年11月12日,臧天朔粗犷的唱腔和斯琴格日勒意境辽远的蒙古族演绎方式,给这首柔美灵秀的经典歌曲增添了激情四射的摇滚风味。《山歌好比春江水》采用现代流行音乐手法演绎传统民歌的改革方式,也体现了“民歌新唱”的创新思路。
从此以后,《山歌好比春江水》就被当做独立歌曲来传唱了。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哪怕滩险弯又多……”时至今日,人们仍可以在摇滚流行乐中、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舞台上、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中去品味《山歌好比春江水》的美妙韵律。
(选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5年3月广播歌选第3期,赵乐撰写,原题目:飞溅起无数浪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
(2017年3月东方卫视以此文为脚本录制了民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