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0 04:19:44
分布区域
山歌,在于山野,非职业歌唱家而是劳动者所唱。客家山歌即客家人于山野外自编自唱的歌,阳江客家山歌就是在阳江居住的客家人唱的。阳江客家山歌在阳江市阳东县、阳春市、阳西县均有流传。因阳春市、阳西县部分居民是从广西迁移过来的,其山歌使用演唱语言多为粤语。只有阳东县新洲、东平一带山区传唱的客家山歌跟梅州、惠州等地客家山歌基本相同。阳东县东平镇大湴村、斑鸠石村、新洲镇宝鸭村传唱的山歌均使用客家话。客家山歌作为客家人生活中原始的文化生活方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历史渊源
客家山歌源自历史上五次南迁,是入迁的汉人和当地人互动所形成新的文化共同体。客家山歌传入阳东后由于历史不断变革,在阳江地方话环境中渐渐地形成有别于其它地方客家山歌的有阳江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音乐。
阳江客家山歌的历史渊源,当简略追溯客家源流。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为避乱而开始南迁,于唐末、宋、明、清先后五次大迁徙。此等“流人”,居无定所,称之为客家。
《岭南文化》(李权时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载:早到南方定居的移民,已经占据了富庶的平原绿洲。客家人是最晚到南方定居的,只能开发山区,所以有“无山不住客,无客不住山”的说法。后因人口渐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家糊口,客家人再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者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和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
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衍,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清代后期,客家人在第五次迁徙中由鹤山、高明等地迁来集中到新洲、东平一带山区居住。
据《阳江县志》载:咸丰四年(1854)9月鹤山、高明客家与土著发生械斗。客家人向新会、开平、阳江迁徙,1856年8月进入阳江东境(即现在的阳东县)田畔、那龙、那笃、乌石、河仔、东平等地。,并诬禾叉坳客家村人通匪(客家),横加杀戮。越数月,又在那龙围杀客家人。清政府从咸丰四年至同治四年10余年间在阳江境内对客家人进行杀戮驱赶。客籍人戴梓贵原为红巾军花翎副将,,指挥客家军与官军抗争。无奈兵力不足,胜少败多,客家人被迫迁向韶关、广西等地,少部分散居于新洲山区上六、中六、下六、那六及东平山区大湴、沙坪一带。在此之前,于康熙六年(1667年)客家人第四次诏迁沿海内地所建就的一座客家土楼,座落在阳东县新洲镇北股村委会的禾叉坳村。土楼宽93.1米,进深53.7米,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内设18条巷道,31个门户(《阳江县文物概览》)。在遭受了此劫后,许多建筑被毁坏,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当地村民在旧有残房基础上重修,保留了自成一格的客家民居传统特色。除留下这座客家土楼外,也在当地留传下了很是珍贵的客家山歌。
基本内容
客家山歌虽然具有北方汉族文化传统以及受迁徙途中各地文化的影响,但它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诞生而发展起来,是南方水土、气候培育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乡土文艺奇葩。莫日芬在《客家山歌探源》中称:“客家山歌在形式、结构等方面,继承了北方民歌的传统。但是在音阶、调式、节拍、旋律的形态和乐音的编织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阳江客家山歌是居住在阳东县的客家人传唱的口头文化表现形式,是一种山区文化,具有山野生活味道,其内容非常丰富。大体可分为劳动歌、生活歌、情歌等。形式有对唱,独唱,内容广泛,歌手将所见所闻即时吟诵出来以娱乐的有之,追求自由恋爱的有之,劝导人们辛勤劳动的有之,也有劝诫人们遵守礼仪孝道的。
客家山歌有较强的艺术想象力,题材广泛,意境含蓄,语言生动,押韵上口,委婉含蓄。抒情叙事,浑然一体。
客家山歌中,对万事万物都看作有生命的,赋予感情,把无形无影的思想情感化为具体可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歌词常常运用各种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双关起兴、重叠、直叙、对比、排比、对偶、顶真、夸张、拆字等十多种。歌词通俗易懂,形象可见,情真意切,生动传神。有的歌词在结构布局上使用“重复叠句”来强调内容、感情和加强音乐节奏。如:“客家山歌特出名,条条山歌有妹名 ;条条山歌有妹份, 一条无妹唱唔成。”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一支。由于所处环境的关系,铸就其性格,大都吃苦耐劳,很少懒惰之态,保存着古代中原人的风气。故此,客家山歌与客家人生活息息相关。
客家山歌之所以风行于客家地区,大约有如下几种原因:
第一,客家多分布于各山区地带,日常生活与山为伴,没有“男主外,女主内”之分,妇女与男子同样担任着山间的各种劳动。在长期的山间劳作中,男女间互相倾诉,最易交流的办法莫过于唱山歌,加上山歌是有音韵的语言,比日常的说话更能表达情意。
第二,山区生活较为辛劳,一旦走到山上或原野山谷中,不免心花怒放,唱几首歌倒是觉得轻松自在。
第三,旧时客家因没有较为完备民众娱乐,平时抑制的感情不能获得适当的宣泄。而唱山歌刚巧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不需任何器乐,张嘴就唱,所以一般男女对之都有共同的喜爱。
第四,在客家生活圈里,旧礼教束缚也很严,平常在家庭中或乡村里,男女之间保持严格的界限。除了夫妇关系,男女间的社交活动是极少的。由于在家里拘束过严,所以到了山间就好像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
第五,在封建的“三纲五常”的压迫、束缚和摧残下,加上在封建时代,贫穷落后,甜蜜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对于客家男女常常只是一种奢望。客家地区流行着多种落后、畸形、野蛮的婚姻形式,如 “等郎妹”、“隔山娶”、“童养媳”和“二婚亲”等等。如此种种的原因,使客家男女只能希图挣脱宗规族法约束,通过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楚,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就客家山歌的内容和性质来说,大致可分为下列三种:一是属于自我陶醉或自我发泄的,单独一人随口哼几句来调剂枯燥的心情。二是属于男女间谈情说爱的山歌,这是客家山歌的主要的部分。三是属于戏谑性的歌谣,即男女之一方以戏谑性的态度向对方唱一首山歌,试探对方反应,继而互相以山歌调侃、讥讽对方。
客家情歌内容十分丰富,男女之间诸如爱慕、挑逗、追求、初恋、热恋、拒受、送别、相思、断情等,都有一大串山歌来歌唱。
而歌中所反映出来的感情、性格又是多种多样的,或纯真相爱,如:“铁对铁来铜对铜,苦对苦来穷对穷,穷人自有穷人爱,穷妹愿跟穷老公”;
或贪财爱貌,如:“汝爱博歌就博歌,爱摘荷花就下河,只要阿哥生得靓,袋里有钱多上多。”
或生死不渝,如:“ 奈何桥等三年添,死到阴间也心甘,阎王面前来告状,定爱双双又翻生”。
或移情别恋,如:“先日同厓一团金,今日丢厓一枚针,你今好比烂锣样,一弹一打就走音。”
或大胆泼辣,如:“灯草拿来当桥板,妹妹同哥大胆行……”;
或委婉含蓄.如:“驶得牛来茶又老,摘得茶来秧又长……”;
或大方袒露.“爱学腊蔗甜到尾,日想你来夜想你,挂念父母有隔日,挂念阿哥无隔时。”
或关心体贴,如:“听哥得病妹心惊,手拿篱火陋夜行,双手揭开罗纬帐,细声问哥病重轻?”
众多的客家山歌,可谓千姿百态。表现手法也十分多样而富于文采,出神入化,妙不可言。
客家山歌是祖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民歌中最为浓情、最为卓越的歌种。它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地方特色,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其艺术风格独特,语言明白如话,且生动传神,富有文采,耐人寻味。
阳江客家山歌是以客家话传唱的一种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音乐,是客家人传唱的口头文化表现形式,是一种山区文化,具有山野生活味道。客家人自吟自唱,对歌斗歌早已形成传统的风俗,是一种有着深厚群众基础及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活动,是该地方客家人的文化生活方式。
客家山歌是由劳动群众口头创作,口头传诵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源远流长,有独特风味。内容大体可分为劳动歌、生活歌、情歌等。
阳江客家山歌保持着中原古代风气,与客家人生活息息相关。它因为存在于独特的阳江话环境,其调子跟梅州、惠州等地的山歌又有所不同。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留在当地的客家人还不敢承认是客家人之缘故,少有跟外地交流,当地阳东人在客家文化的潜移默化下亦有不少人唱客家山歌,才使客家山歌在该地区得以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