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7 02:39:42
汤斌是清顺治、康熙年间的官员,一生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人送绰号“汤青天”、“豆腐汤”。
顺治十二年,汤斌出任陕西潼关道。为不扰地方百姓,他用官俸买了三头骡子,一头驮着破旧被褥和一个书箱,另两头骡子他与一个仆人各骑一头。那模样,不像是新官赴任,倒像是穷书生赶考。到了潼关,看到人畜俱瘦、行李旧而又少的主仆二人,道台衙门的把总连连摇头,说了句“把你们放到锅里煮也煮不出个官味来”,好不令人寻味。然而,就是这个“煮不出官味来”的四品道员,上任不到三个月,就令潼关各州县的土豪劣绅不敢作恶,地痞流氓纷纷收敛,百姓则安居乐业。一时间,潼关传遍了“汤青天”的美名。
康熙二十三年,汤斌由内阁学士擢升为江苏巡抚,虽任职只有两年,却深受百姓爱戴。上任伊始,他发现当地州县的官吏有一个共同特点——上级官员常以下级官吏的缺点或失误作为索贿的筹码,下级官吏稍有不满或馈礼不足即遭罢免,敢怒而不敢言。针对这一情况,汤斌召集所属司道官员,开诚布公地对他们讲:“现在的江苏巡抚已绝意升迁,我不要那么多的钱,你们不准要知府的钱。我绝不容许一粒耗子屎坏了一锅粥!”他还取消了一些乱摊派的名目,令一些有小过的官吏得以改过自新,并严惩了一批贪官污吏以儆效尤。汤斌自己则摒绝一切请托,以身作则。仅仅半年时间,江苏吏治就发生了很大变化,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过上了安生的日子。
再说“豆腐汤”。汤斌任江苏巡抚期间,生活十分简朴,一日三餐以韭菜豆腐下饭,鸡鸭鱼肉等荤腥从来不进衙署,以致被民间戏称为“豆腐汤”。有一天,汤斌查看账目,见账上记载:某日买鸡一只。他心里一惊,便问仆人:“谁买鸡了?”仆人不敢隐瞒,回答:“是公子。”汤斌听了,立刻把儿子叫来跪在院子里,大发雷霆:“你以为苏州的鸡像河南的鸡那么便宜吗?你想吃鸡,就回家吃去!哪有读书人少年时代不吃苦、不嚼菜根,就能够自强自立的吗?!”教训完了,又把儿子痛打一顿,然后打发他回了河南老家。
后来,汤斌奉调进京任礼部尚书。离开苏州的时候,汤夫人上车时一不小心,把一床破被子掉到了车下,她赶忙心疼地下车来捡起,并十分珍惜地拍打被子上的灰尘。见此情景,送行的百姓都感动得落泪。再看车上装的,还是当初他们一家人来苏州时的那几个破旧箱笼,只是多了一部《廿一史》——送行的同僚们知道,这是因为苏州的《廿一史》价钱比京城便宜,汤斌才买的。
汤斌虽然官越做越大,可清贫的生活依然是他的习惯。一家人在京城一条偏僻的小胡同里租了一处房子,大冬天的,汤斌只穿一件旧羊皮大衣。每当入朝,卫士们都窃窃相传:“这位穿旧羊皮袄的,就是受人尊敬的汤斌尚书。”无不心生敬意。
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上,不少当官的想的都是怎么通过升官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把日子越过越好,汤斌却为什么对自己这么苛刻,这么清廉俭朴地过日子?清代作家陈康祺在他的《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中,借他人之口说:“清俭非必皆名臣,名臣未有不清俭。”“褕衣珍食,声色犬马,其人本不宜官,若自奉厚薄,原可各行其素,但不可有意求精。盖于日用嗜好中多用一分心,必于民生国计上少一分心,此即不肯清俭之病也。”把官员是否清俭放到是为日用嗜好“多用一分心”还是为国计民生“多用一分心”的角度来认识,可谓既贴切又在理。此论,不但是对汤斌公一生清廉最好的诠释,也值得今天的官员们认真品味、借鉴。
(摘自《组工文萃》2014年第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