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传奇》第五章 第十节 河阳山歌唱不绝

2022-07-30 18:15:31

河阳山歌唱不绝 ——“山歌保护神”虞永良



1

“河阳山色画图开,绝壑悬崖亦壮哉。”这说的是河阳山;“千条塘泾白条河,山歌不断河阳路。”这道的是河阳山歌。河阳山是江南一座不高的小山,今称凤凰山。河阳山一带自古文化灿烂,今日则因河阳山歌而闻名遐迩。河阳山歌,形式丰富,既有短促的四句头歌,也有超过400句的长山歌,种类繁多,有开场歌、生活歌、劳动歌、情歌、历史传说歌、风物歌、仪式歌、对歌等等。现在,河阳山歌已经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公认的民族文化瑰宝,堪称吴歌的活化石。不过,河阳山歌能有今天的这一切,其功劳很大程度上要归根于一个人。这个人叫虞永良。

虞永良1944年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双塘村。山野间虫鸣蛙唱,河面橹声唉乃,小院里纺车唧唧,还有那村头小桥上的对歌,远山深谷里的高唱……这是虞永良童年记忆里最美妙的充满音乐的世界。也是从那时起,他便爱上了山歌。

8岁那年,有一次听人唱山歌听入了迷,直到半夜才回家,虞永良因此被母亲用锤衣服的棒槌狠狠打了一顿。那山歌是当地的情歌,当时的虞永良并不知道那歌儿唱的是什么,只是觉得好听,喜欢。

1962年,18岁的虞永良情窦初开了。上了高中后,他对情歌的热情不再仅仅停留在听的阶段,他开始了有意识地采集。《老姐嫁人》、《沈七哥》……等等美妙的情歌,在三年自然灾害温饱都难保证的年代,他却每晚在煤油灯下细心地抄写。他喜欢这些山歌,这些旋律伴随着他度过了每一段人生岁月。

到了结婚的年龄,因为家里穷,没人看得上他。别的咱没有,但咱有情歌啊——虞永良想到了一个法子。他将一些已经传唱了几千年的情歌写成情书,每天写厚厚的一沓。这样该有人动心了吧?果不其然,虞永良如愿娶上了老婆,他的妻子正是看重他会写、会唱、有文化,才嫁给一穷二白的他。


2

“唤英台上山歌响,耕织采桑乐洋洋。”相传秦末项羽率义军曾在河阳驻留,竖旗招兵,四方百姓纷纷响应。由此,练兵台遂称唤英台。后世,唤英台成了河阳山民对歌赛歌的场所。好似命里安排,一切都有定数。河阳山歌是依靠口传和手抄形式传承下来的,虞永良小小年纪便已开始四处收集山歌本。20岁时,他已收集到30多本山歌手抄本,并且还都是光绪年间的抄本。。,虞永良意识到山歌面临危机,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拯救山歌的道路。每天一下班,他就到周围的农户家打听山歌手的下落。有时好不容易联系到山歌手,人家又不愿意唱,千方百计地肯求后才得到歌词。有一次,他得知一位老歌手还保留有几本遗存的山歌手抄本后,五次登门求书,最终用诚意打动了老歌手,将书送给了他。20年时间,他收藏了18本山歌抄本。

1975年,31岁的虞永良进了唤英台临近的港口乡文化站工作,一天工作10个小时,一个月收入32元。连吃带用,每个月剩下不到10块钱,他还要用来漫山遍野地收集山歌。有些珍贵的歌本子,要十几二十元一本。怎么买得起呢?无奈之下,虞永良想到了“偷”钱。别人的钱不能偷,就偷自己家里的,偷自己老婆的。每次不敢多拿,只拿一张。可他这个笨贼,只出手了两次就被老婆发现了。虞永良正是这样想方设法地坚持着他对山歌的热爱。

3

屡遭劫难,至今尚存的若干河阳山歌抄本是前人为今人留下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虞永良现在已经整理出1000多首歌曲,山歌内容包括了红白喜事、吃饭劳作、鸡鸭鹅狗、伐竹狩猎、行舟车水、栽秧打场……几乎所有的生活琐事。每次收集山歌的时候,虞永良都会觉得这是最后一本山歌了。他依然记得,从村民手中接到《赵圣关还魂》时,激动得满身虚汗,手直发抖……如果不是他及时挽回,这本珍贵的《赵圣关还魂》恐怕早已糟毁在猪圈里了。他收集的《斫竹歌》,据专家考证,源于近6000年前,堪称中国最早的民歌之一。而他从猪圈里抢救出的6300多行的《赵圣关还魂》,则打破了汉民族无长篇叙事山歌的纪录。老虞手里的歌本一时成为众多民俗文化学者眼中的焦点。

近年来,虞永良真切感受到,自己收藏的那些传唱千年的旋律正在越来越多地引起重视。1996年10月,河阳山歌专题片在美国SCOLA电视网、美国纽约中文电视台、新加坡国家电视台先后播出。1997年,日本东海大学、香港《明报》、 韩国中文出版社均对河阳山歌做了详细报道。

2005年,河阳山歌馆在凤凰镇建成,虞永良把家中有着5000年历史的一些文物和收集的山歌抄本全部无偿捐给了山歌馆。他告诉记者,自己因为爱山歌而收藏抄本,如今政府要系统保护山歌,自己一定要作些贡献。他还戏称自己把生命的一半献给了山歌。由于长期受山歌熏陶,1996年,一所高校还破格录取他为文学研究生。

“斫竹,削竹。弹石,飞土,逐肉。”这传唱了6000年的古老民歌,如今依旧焕发着震人心灵的魅力!


相关资讯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珠三角传统民歌爱好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