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咸水歌:海上人家的千年咏叹调

2022-06-06 22:54:32

“哥兄呀,乜鱼清蒸味道正,乜鱼能成一夜埕?”


“细妹呀,白鲳清蒸味道正呀,刀鲤红三能成一夜埕呀。”


5月底,在阳东区东平镇旧渔港,记者见到了咸水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广东省民间歌王”陈昌庆和他的搭档杨爱。穿上旧时米黄色船服,头戴“虾姑帽”,两人不用思索,陶醉地对唱起来,眉毛弯弯向上,神情飞扬,默契十足。身后的港池里,数百艘渔船静静地停泊,韵味悠扬的歌声在老旧的渔船间穿梭,在轻波海浪里翻滚荡漾。


咸水歌,东平的渔民唱了一辈子,哪天不唱,便觉得生活索然无味。不用去记歌词,更不用找人谱曲,广阔的大海已给了他们足够的咏叹素材,海浪波涛的声音是天然的伴奏曲。在寂寥的大海上,这咸水歌渔民一代代传唱了千年。

历史溯源

只要有咸水的地方,就有咸水歌


“阳江咸水歌”是阳江本土的一种原生态音乐文化,也被称为“渔歌”,即打渔人唱的歌,是阳江历代疍民在长期的海洋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充满了咸水味和海洋气息,经一千多年的演变历程,口耳传承至今。


咸水歌究竟缘起何时,史料没有确切记载,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咸水歌起源于疍民的生产和生活,源自过去渔民在海上劳作时的即兴创作和吟唱,他们在劳动生产、民俗活动、婚嫁喜庆抑或丧事缅怀等日常生活中,都用“叹”咸水歌来交流感情、传递心声、表达诉求。因此可以说,有咸水的地方就有咸水歌。据清道光二年版《阳江县志》记载:“婚娶率以酒相馈遗,妇子饮于洲岸,是夕两姓联舟,多至数十艇,庚唱迭和以为乐。”这些史料记录了咸水歌悠久的历史,表明明末清初咸水歌就已在阳江沿海地区流行。


过去,疍家被视为“不谙文字,不记岁年”的蛮民,饱受歧视,不得随意上岸,更不能与岸上人家通婚。“江行水宿寄此生,摇橹唱歌桨过滘。”清初学者屈大均用这样的句子描写浮生江海上的疍家人生活。80多岁的老渔民冼正辉说,疍家人热爱歌唱,船行到哪唱到哪,信口拈来,想唱就唱。想念阿妹时唱“想妹想到心肝断,愁眉哭脸泪涟涟。喊声阿妹过来看,床头眼泪行得船。”叹渔民生活困苦时唱“千金难买三寸土,命苦最是行船人。脚下踩住阎王殿,汪洋大海几堆坟。”就像《诗经》里“以歌言志”的乡野草民一样,万般险阻都挡不住疍民唱歌的心。


咸水歌中,既有像模像样的七言四句,更常见的则是口语化十足的“叹调”“哥兄调” “呀呀调”和“堂枚调”。“媒娘啊,礼船撑来慢慢浸,钩赶尾锭该等时辰,这只礼船更夸世,去到我大兄屋企讲出问题……”陈昌庆一边唱一边向记者解释,叹调,一般在四个乐句之前加一个引子,如家兄啊、细妹啊、媒娘啊等。十分专业的分类,经陈昌庆这么一唱一解释,便不难理解了。


“其实咸水歌不难唱,也不难懂,多听几次你就会了。”陈昌庆说,阳江咸水歌之所以能千百年流传下来,不仅因为唱的是渔民身边事,更因其歌词通俗易懂,节奏自由欢快。传下来,不仅因为唱的是渔民身边事,更因其歌词通俗易懂,节奏自由欢快。

陈昌庆在开渔节的祭海典礼上作为主祭人宣读祭海文


传承发展

从凄苦的咏叹到喜庆欢快的吟唱


悠悠咸水歌,以诗情画意唱出了疍家人千百年的海上生活。广东本土著名音乐学家冯明洋先生曾这样评价:“咸水歌的文化历程,犹如整个岭南音乐的一个缩影,蕴含着百越文化积淀,岭南文化勃兴和珠江文化的发展历史印记,彰显着岭南音乐之源、之本、之流向的动态回响。”


东平渔歌协会会长许幸华介绍,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咸水歌也是渔民们的主流娱乐方式,凡有歌声处热闹非凡。,咸水歌被视为“四旧”曾一度被禁唱,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至拨乱反正后,废墟上重生的咸水歌再次走进人们的生活。


如今,上了岸的渔民,一样爱唱咸水歌。每天傍晚,东平镇老渔民们,总喜欢到东平文化站老人文化活动中心斗唱咸水歌。每天听歌的也有几百人,既有七八十岁的翁妪,也有七八岁的孩童,把小舞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十分热闹。


孩童时海面上渔歌声声、号子阵阵的记忆,深深地刻在陈昌庆脑海中。44年四海为家的渔业生涯,一回回离家千万里、一次次穿梭风雨中,让陈昌庆记住了渔民的抗争、困苦与悲喜。2000年退休后,陈昌庆开始专注于咸水歌的学习、整理与创作。多少老渔民都记得,曾被一个倔强的渔歌爱好者所“纠缠”。15年过去了,当年缠着他们学歌的陈昌庆,已创作渔歌逾百首,成为名副其实的“咸水歌王”。


“乜鱼身灰似面粉?乜鱼游水起金鳞?乜鱼无前后尾逡?乜鱼游水四脚爬行? ”

“牙带身灰似面粉,黄花游水起金鳞,墨鱼无前后尾逡,海龟游水四脚爬行。”


这是由陈昌庆创作的原生态的问答咸水歌《乜人识尽海中鱼》中的一段,该歌词一共25段歌词,唱出了海里一百种鱼的特性。2010年6月,在中国第九届艺术节群众文艺展演珠三角“咸水歌”歌会上,陈昌庆主唱的这首咸水歌为我市抱回“表演奖” “组织奖”两个大奖。


为了传承咸水歌,陈昌庆想了不少办法。过去,渔家人生活艰苦谋生艰难,渔家女出嫁时,对家人难舍难离,故旧渔歌的叹调悲伤凄楚。改革开放后,渔家生产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渔家奔康致富,过上了甜日子,生活步步高。陈昌庆采纳有关专家意见,对阳江渔歌进行改革创新,在原生态的基础上改变了调式,增加音乐锣鼓,使渔歌变得欢快了,好听了,人们听得懂了,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和好评。


像陈昌庆这样痴爱咸水歌的,在东平还有不少,59岁的杨爱便是其中一个。杨爱被东平人称为“渔歌情人”,本是疍民,10多年前已告别船屋上岸居住。虽然大字不识,却“出口成歌”,而且每句都押韵,歌词也不重复。“我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会叹,20多年前还很流行叹咸水歌。我没读过书也不识字,但最擅长的就是即兴。”杨爱一说起咸水歌,便兴致勃勃,滔滔不绝。

知识卡片


阳江咸水歌

“阳江咸水歌”是阳江本土的一种原生态音乐文化,也被称为“渔歌”,即打渔人唱的歌。一直以来,疍民作为一个弱势族群,其社会地位低下,生存环境险恶,劳动强度大,人与人之间交流机会少,生活单调艰难,长夜寂寞枯燥,为了排遣苦闷、抒发情思、调剂生活,有感而发地吟唱出来的,慢慢被大家认可、传唱,演变为疍家人一种重要的精神生活载体。 主要流传在阳江沿海地区的渔民群体当中,尤以阳东区东平镇、海陵岛闸坡镇、阳西县沙扒镇、溪头镇、上洋镇等最为集中、活跃。


咸水歌分类

按歌曲内容分类,可分为儿歌、生产歌、生活歌、时政歌、情歌、叙事歌等几大类。按歌种分类,有“叹调”“哥兄调”“众人调”“先姐调”“媒娘调”“堂枚调”“哭嫁调” “哭妈调”“万寿歌”“索罟调”“小船调”“花笺调”“嗳仔歌”等十几种,其中以“众人调” “叹调” “哥兄调”“堂枚调”等几种最为常用。按调式分类,有五声徵调式和五声羽调式。按乐句结构分类,有以四句为一乐段的复乐段体,还有由上句和下句组成的单乐段体;按演唱形式分类,有合唱、独唱、对唱等。



撰文/陶明霞 图片/李向东 来源/阳江日报

相关资讯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珠三角传统民歌爱好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