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咸水歌:渐行渐远的水上记忆

2022-07-30 01:22:24


咸水歌,是指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流行于珠江三角洲河网交错地带及沿海(咸水)地区的疍家渔歌,又称“白话渔歌”,是水上居民在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创作的一种民歌。水上居民,在历史上被称为疍家人。咸水歌是疍家文化的代表与精华,是长年漂流水上的居民(其船如疍)的一种歌谣,在疍民生产、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咸水歌是疍家人广为传唱的口头文化表现形式,是优秀民间音乐,是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疍家人共同的“语言”。

自古以来,疍家人浮家泛宅,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的冲积平原上,散居在南海、中山、珠海、顺德等沿海地带和河网地带。他们在水乡农村和水上居民日常生活、劳作,特别是在谈婚论嫁、丧葬等过程中,触景生情、随编随唱,以歌谣的形式描绘不同的情感。


明清时期咸水歌非常兴盛,大量古籍及诗句都有提及。至今发现的最早记载有疍家渔歌的是明初汪广洋《斗南楼诗二首》(斗南楼原址在广州府址后城上)中的“碧树藏蛮逻,清歌发蜑舟”。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诗语》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特别是在清代,疍家渔歌被赋予“咸水歌”这一称呼,并被普遍沿用。

咸水歌在珠江三角洲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曲目丰富,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唱法,如采用粤方言歌唱,歌唱的即兴性很强、随字求腔等。咸水歌节奏简单,旋律优美,以叙事为主,有“即兴”对唱和独唱两种方式。


咸水歌没有固定的歌谱,基本上是一个调。咸水歌源自生活、贴近生活,可以即兴创作,音调婉转、通俗易懂,反映了水上居民的劳动生活、思想感情、生活情趣、生活愿望以及审美观念,从而形成了独具风格、活泼鲜亮的艺术特色。


咸水歌的节奏,是与水上居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水上居民的生活在船上,因为要划船,水会打在船身上而使船开始摇晃,所以,咸水歌音符节奏与摇摆的基本节奏相吻合,是以正规节奏为主,以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交替使用;又因语言和感情的需要,出现附点音符和切分音,从而使不正规节奏在对置上起着变化,给人以优美、流畅的感受。听着咸水歌,恍如看见水上千帆相竞的壮美景象。

咸水歌种类较多,在不同地方与不同场合就可运用不同的歌种、唱腔和唱法,但都是主调式,五声音阶,这在全国民歌中是绝无仅有的。它的结尾向上翘的终止式和全国其他民歌的结尾都不相同。而且中国的民歌多以“山”歌为主,调子雄壮高亢。但咸水歌却是“水”歌,时而如浪涛般激昂奔放,时而又如退潮海水般婉转柔情。一般是男女对唱,多属情歌


咸水歌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单乐段,或由四个乐句组成复乐段。咸水歌的曲调,一般都是随字求腔,结尾处有固定的衬腔。歌词为两句一节,每句字数不拘,依据所唱内容而定,每节词同韵,各节可转韵,唱起来悠扬抒情,朗朗上口。有独唱、对唱等形式,而以后者为主,对唱采用男女互答形式,问答双方的曲式结构是一样的,男唱前两句,女唱后两句,男的结束句多有“姑妺嘿”一语,女的结束句则多有“兄哥”一词。


咸水歌是反映水乡生活的一种原始歌谣,歌曲内容十分丰富,渗透于疍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咸水歌按歌曲的内容划分,可分为“生产歌”、“生活歌”、“时政歌”、“爱情歌”、“叙事歌”等。咸水歌的内容多以“情”为主,以情动人,以人传情,被称之为“水乡情歌”。

过去,大部分疍民没有文化,他们在编唱歌词时只能以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作为素材,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然而,也有大量的修辞手法应用到咸水歌当中,如常用的“比喻”、“起兴”、“直叙”。


“比喻”,即打比方。


“好久唔曾见妹面,好比琴弦断了线;

琴弦断线有相驳,阿妹断情冇得连。”


歌中就把琴弦比作男女的恋爱关系,把“好久不见妹面”当作“琴弦断了线”,把“琴弦断线可以驳好,但男女感情没有了就再也不能重新连在一起了”。这些比喻生动形象。


“起兴”,即触景生情,联想回忆。


“送郎送到义合桥,茫茫海水白漂漂;

阿哥搭船顺水去,阿妹眼泪随浪飘。”


歌曲运用了起兴的手法,从桥想到江海流水,进而联想到夫妻离愁别绪,从而勾勒了一幅夫妻离别的情景画面。


“直叙”,则是咸水歌普遍采用的表现方法,即实话直说。


“阿妹想哥想好久,唔敢向哥讲出口。

阿爹养我冇胆女,有心爱哥又怕羞。”


歌者直抒胸襟,袒露心中的真情实感,毫不遮掩与夸张。


三山咸水歌是南海疍民世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结晶。然而,翻阅浩如烟海的文档资料,涉及它的文献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疍民终年随波逐流,仅凭小船、小网等简单落后的工具生产,使他们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在旧社会还忍受着统治阶级的歧视、压迫和限制,致使他们不能读书、识字,使得早期的咸水歌缺乏较为系统的记载,难形成曲谱文字流传下来,因而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原生状态。随着岁月的变迁,如今能唱传统“咸水歌”的水上人家越来越少了。

20世纪90年代后,南海地区工商业发展,世代农耕渔猎的疍家人进工厂做工,随着生活的改善,疍民开始往岸上迁居,改变了昔日水上泛舟的生活环境,这也就意味着疍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思想的转化,失去了“水”的生活环境,咸水歌也就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由于咸水歌本身的特点和局限,普遍存在着曲谱固定、旋律单调、内容普通等缺陷,加上表现形式没有过多动作及演唱没有场景变化,容易让人产生呆板或者欣赏疲劳的感觉。随时代的进步及人们文化意识取向的改变,如果咸水歌艺术仍不与时俱进,其生命力则难以为继。现今能唱咸水歌的人已非常少,,年轻人基本上都不会唱,咸水歌日渐式微。

近年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三山咸水歌的保护,2007年,三山咸水歌被南海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三山咸水歌被列入第三批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字:袁进

来源:南海历史文化系列丛书

编辑:南海档案史志微信编辑小组

相关资讯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珠三角传统民歌爱好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