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7 00:55:32
“爸,月饼到了。”
“这么快?十四寄出的呢。”
“嗯,等我感冒好了再吃。昨天顶着重感冒骑单车跟三个舍友逛了一天,去了松花江江心一个岛。”
“哦,冰雕去了吗?”
“冰雕得冬天才有呢。而且门票要200多块。”
“不要吝啬那点钱,有机会去看看呗。”
“好。爸,吃了吧?”
“嗯,在看电视呢。”
“好。”
他犹豫了一下,挂了电话。
半年前,心理老师对他说:“你有自虐的倾向。”
他的思绪不禁回到十五年前,那是他记忆的起点。那年他5岁,父亲领着他到学校报到。他哭了。一副小纸牌让他破涕为笑。
小学一年级,一次考试,他语文考了96,数学考了100。但这免不了父亲的一顿批评教育,因为前五名才能拿到奖状,而他考了第六名。父亲要求他每次考试必须拿到奖状。是的,父亲没有打过他,最严的也就是一番口头说教。
这是他小学,乃至幼儿园时期唯一一次没有达到父亲的要求。于是这件事他记了十多年。
那时候每次拿到奖状,姑姑都会带他去买衣服。这是他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刻之一。
小学二年级,他以全镇第十名的成绩考入镇中心小学。这也是该村小学那一年取得的最好成绩。老师给他的评语这样结尾:“但你有点骄傲!”
他顺理成章地寄宿在姑姑家,在教师村里面。在那里,他开始了十二年的寄宿生涯。那个晚上,他偷偷地落泪了。
第一个周末,他跑回家里,哭着嚷嚷道:“我要回村小学去。”母亲心疼地说:“孩子还小,就让他回来吧。”最后,父亲拗不过,说:“现在开学了,回不去。你先读完这学期,我再跟校长商量调你回去。”
他信以为真,最终也没有回去。
父亲每周五接他回去,每周日送他返校。有一次,父亲对他说:“知道什么叫“苦尽甘来”吗?”他似懂非懂。老师看到父亲骑自行车载他上学,说:“你可比很多坐小车来的小孩都要幸福啊。”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四年级放寒假那天,父亲没有去接他。最终是姑丈载他回家了。
那个寒假,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奶奶去世了。后来他才知道,那天也是父亲的生日。从此,家里人心照不宣地不提“生日”这个词。不过,每次家里有谁生日的时候,父亲都会买鸡回来煲汤。
他守在奶奶灵前,在心里默默念道:“奶奶,您放心,我一定会考上清华北大的。”他抹了抹模糊的双眼,意识到他再也见不到这个最疼爱自己的人了。这个生养了八个子女,辛劳了一辈子的女人,没有留下任何照片。留下的,只有那台她用过的织布机。她用来为他剪纸牌的那把锈迹斑斑的剪刀,现在也找不到了。
小学五年级,有一次父亲问他:“你觉得学习重要还是身体重要啊?”“学习啊,再也没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了。”父亲一惊,说:“你身体太瘦弱了,该多出去锻炼锻炼。”
心理老师说:“还要家里人督促吗?你自己都拼命学习了。”
那年寒假,父亲又一次没去接他。这回他有种不祥的预感。
回到家时,伯伯跟他说:“你爸出车祸了!”那时候他父亲喝完喜酒,同事开摩托载他回家。
他骑着母亲的自行车向医院飞奔过去……
十多天以后,父亲出院了。
他第一次感觉到,从小到大,他一直在父亲的呵护下成长。当有一天,他真的要一个人走的时候,会多么孤独与无助,像花儿离开温室,像雏鸟离巢。
小考那天,第一次住宾馆。房间里空调的气味让他无法入睡。
还没公布成绩呢,他就对父亲说:“爸,你说是没考上可惜呢,还是考上了没去可惜啊。”“怎么说这话呢,没考上可惜,考上了没去则更加可惜。”
他考了全镇第三名。据父亲说,他是市里的第26名。后来,他才知道,还真有长辈劝父亲说,好孩子到哪里都能读书,市一中消费高,不如就留在镇里读,说不定还有奖学金呢。
初一期中考,他得了157名,自己倒不觉得差。母亲知道了,说:以前都是一二名的,怎么现在一下子考了一百多名?”父亲倒看得开,“没事,也不差啦,全级1000多人呢。”颁奖大会上,他看着台上那一颗颗耀眼的明星,暗想:“要是我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该有多好啊!”他迫切地希望自己能考进前25名,可又觉得这个目标是多么遥远啊。
初二,他考了年级第六名,作为考得最好的男生在大会上发言。他走上台去。大家都以为他要开始脱稿表演时,他从裤兜里取出未完成的演讲稿,惹得一片喝彩。里面有一句话他记得很清楚,“为什么要读书?为了无愧于父母,无愧于老师,无愧于自己。”这句当时赢得热烈掌声的话语,他多年以后回忆起来,竟感到一点儿也不励志,倒有几分幼稚、辛酸。不过,他提出的“一定要按时吃饭”,现在仍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初三,他第一次考了年级第一,把自己也吓了一跳。不过那次成绩没有公布。考试之前有一位同学拿着一张“去年的英语试卷”给他做。因此,那同学被全年级通报批评。在班主任的担保下,他没受到影响。
他提前通过竞赛进入高中部的重点班。临别前,他撕了30多张纸,让大家写留言。班主任的女儿这样写到:“这么正直、有独立思考与思想、有自我追求与信仰的”新人类”(抱歉,因为在现在的中学生中太少了)正是这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啊!”
他想,那时候的正直,不过是不谙世事,单纯善良罢了,没有经历挫折考验,是脆弱的,经不起推敲的。他只是芸芸众生中的平凡一员,对于社会发展,他恐怕也做不出什么大的成绩来。
高一,他延续了良好势头,成绩名列前茅,还考了一两次第一。那年,姐高考以后买了台手机。他开始接触网络。刚开始他只是胡乱搜索点什么,后来毫无征兆的沉迷于那些不可描述的画面。他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他经历了剧烈的心理斗争。
心理老师说:“我很佩服你,一个人走了出来。”
高二时,不知是看了什么书,他忽然害怕自己被“体制化”了。他问语文老师:“老师,你说为什么有些人读书那么聪明,最后却变成了啃老族呢?”“我看你不像这样的人啊。”老师笑着回答。
可他还是觉得自己在学习之余,应该有其他一些东西为人所称道。于是,他加入了羽毛球协会。到期末时,他获得了免费去北京游学的机会。他挺要好的两个哥们竟放弃了这个机会,对此他觉得很遗憾。总而言之,当亲眼看到清华大学的二校门的时候,他暗下决心:一年后,我要来这里念书。”
高三,是一段孤独的旅程。他的成绩犹如滑铁卢,一蹶不振。事实上,这种趋势高二就出现了,只是没有那么明显。语文、英语老师跟他说:“你的书写太潦草了。”班主任说:“你复习、考试不按老师的指导进行,太随意了。”化学老师说:“你目的性不明确,做了很多无用功。”事实上,他读了十多年的书,在老师心目中一直都是听话懂事的孩子。但是高三他常常睡眠不足,有时还失眠,精神无法集中。再加上盲目自信,他已经听不进什么话了。
他想起高一时一位学长进行经验介绍时,曾经这样说:“高三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定要团结,跟同学们一起进步。”我想,任何人的意见,对一个孤独的人来说,都显得苍白。
心理老师说:“你知道一个人如果总爱吹牛逼,是为什么吗?”
“是为了隐藏些什么。”
“对,你很聪明。事实上,一个自卑的人,会极力避免那些引起尴尬的场合。你这么多年一直孤军奋战,大概也是如此。”
高考越来越近,班主任对他说:“不错,你现在有进步。按这个势头发展下去,高考有希望成为一匹黑马。”
可终究还是来不及了。那曾经的诺言,没能实现。2016年6月25日,一个他终身难忘的日子。那一天,尘埃落地。全省5184名,一个在他看来如此尴尬的名次,宣告了他的失败。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眼泪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他百思不得其解。他追问:是什么,导致了自己落花流水,一败涂地?他始终不甘心:当年的“清华•北大之星”因何陨落?那个当初阳光、活泼的少年为何变得抑郁、孤独、沉默寡言?这一切,始终在他脑海里盘桓,如梦魇般挥之不去。他始终放不下啊。
心理老师说:“你背负的东西太沉重了。”
他想起有一次,母亲跟他聊天。他说:“妈,读书不是说就是找个好工作,挣大钱的。”一向疼爱他的母亲觉得很诧异,说:“读书不为了钱,那为啥啊?村里就咱们还没盖新房子啊。有了钱,可以盖新房子,还可以买很多东西哩。”他不置可否。要知道,母亲也就读了三年的书啊。
他想起有一次,他对父亲说:“爸,我觉得内心有一种深深的恐惧,。”“你怕什么?”“我也说不清楚。”
寒假回去,他偶遇初三班主任。班主任说:“你啊,就是压力太大,放不开!”
原来这一切,在他小时候,在20年前,甚至更久远的时刻,已经种下了因。
而他并不自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他想问父亲,可曾想过,一路走来,兢兢业业,考上名校。但见身边天资聪颖、敏而好学者之众,感叹自己不过资质平平,孤陋寡闻。自己未必就能光耀门楣,振兴家业。
但又一想,心中不忍。父亲远在千里之外,每天勤恳工作。这份责怪,情何以堪?再者,在多年的学业生涯中,父亲一再宽慰他,减轻压力,凡事尽力而为,切不可做无谓之妄想。是他自己把这份责任强化得无以复加,才压垮了年幼的肩膀。哪怕身边的亲人无不抱有这样的殷切期望,他们也从来没有苛求,反倒是自己一厢情愿,把这份希望同自己的孤傲一起,炼就了这份执念。
我对他说:“你的落败,在于太务正业,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执着的尽头,便是万劫不复。”
解铃还需系铃人。未来的路,难道他还要这样步步惊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