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废话课文”

2022-06-30 20:19:39

点击「一起学语文」即可关注



文章作者唐晓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应用语言系系教授。文章转自其新浪博客。

近年来,有人对语文课本的选文提出批评,认为不少课文有问题。当下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有一些确有问题。但还有一些课文,看上去没有问题,可是,这些课文没有教育价值,属于“废话课文”。这些“废话课文”的大量存在,是语文教育中的更为严重的问题。

孙绍振博客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关于民国初期的国语课本――答一个中学老师”。文中说:“有一个很修养的语文老师来信,说是有‘专家’认为民国时期的语文課本,如何有水平。”接着,孙绍振说道:“我小时候是念过这个课本的,总的印象是,一点味道也没有,白开水,几乎全是废话。有些还是傻话。如第一課,我至今还背得上:“学生入校,先生曰:来此何事?学生曰: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

孙绍振还提到那个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喜鹊叫,客人到,妈妈去买面,面上一块肉,客人吃了点点头。”以及“开学了,开学了,学校门前国旗飘,看见先生敬个礼,看见同学问声好。”并说:“总的说来,当时我当时读这样的课本的感觉是,语言平淡,大白话,一点童趣,一点想象力都没有,没有起码的精彩,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完全是废话”,“全是些弱智的昏话。”

孙绍振对当时白话课文的评价,话很尖锐,有杀伤力,却又完全符合实际。这样的课文,确实是废话。不难看出,上面的那些课文,是低于儿童的心智水平的。儿童学习这些课文对自己的心智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意义。这就是废话。

孙绍振所说的是民国时期的白话课文。而现在,这种情况也没有根本的改变。当下的小学语文,这种“废话课文”,也多得是。如有人提到:北师大小学语文教材(1-3年级)中的几篇课文:

《家》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我也爱爸爸、妈妈。/在温暖的家中/我快乐地长大。

《我家住在大海边》

天蓝蓝,海蓝蓝,/我家住在大海边。/海边有个月亮湾,/湾里有条打鱼船。/船上有个老爷爷,/他的故事说不完。

《元宵节》

窗外月儿圆又圆,/全家欢聚吃汤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庆团圆。

这些,也是“废话课文”。

陈琴老师讲过这样的事:

有一次,我教三岁多的女儿读《蚂蚁搬虫虫》,原文是:“大蚂蚁,搬虫虫。一个搬,搬不动;两个搬,掀个缝;三个搬,动一动;四个五个六七个,大家一起搬进洞。”我开始读了三遍,女儿边玩边听,却不跟读。第四遍,我再念:“大蚂蚁,搬虫虫,一个搬——”,女儿突然接口:“一个搬,不肯动;两个搬,搬动动;三个搬,还没用——”我当时一边笑一边就想,我们一二年级的许多儿歌竟然是这些三岁幼儿都可改编出来的呀!

确实,目前一二年级的许多儿歌,不仅是儿歌,包括课文,大致上就是三岁幼儿都可以改编出来的东西。

这些废话课文,不仅仅是没有让孩子的心智能力有所提高,而且还败坏了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人认为,儿童对不懂的东西不会有兴趣,能够“理解”,才会有兴趣。这是似是而非的观点。对此,童庆炳有深入的分析。他说道:

我们认为目前的教材,包括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都低估了小学生起步时候的语文能力。开头的课文总是什么“来,来,来,来上学”之类,写字训练也总是从“人、手、口、刀、牛、羊”开始,实际上现在的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幼儿园阶段,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已经学会了许多知识,也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因此小学的语文教材起点要提高,不需要编那些太浅显的顺口溜之类。

可能有人会说,在现在,让孩子们去读那些古典的作品,与现代生活失去联系,他们会感到枯燥,引不起学习的兴趣。这种看法看似有理,其实未必。学习的对象与现实的距离太近,就可能落入所谓自动化的“套板反应”,那才会令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

例如,一个期待了很久要开始学习生活的一年级小学生,如果他第一次端坐在教室里上他的第一次语文课,结果老师教给他的是“来,来,来,来上学,大家来上学”,他会觉得兴味盎然吗?他放学了,回到家,爸爸或妈妈问他:你今天学习了什么呢?他一定会觉得很难张口,因为“来,来,来……”这句话让他觉得太没有劲了,学习内容与他入学前的期待相去甚远。他觉得他已经上学了,已经是“大人”了,可以开始进入“学问”的门槛,可在学校里学到的第一句话,却是让他感到没有“学问”,让他有点泄气,甚至有一种失败感。他不愿跟他的爸爸或妈妈重复这句没劲的话。

假如小学一年级教材的第一句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孩子们就觉得一跨入学校的门槛,就与现实的世界不一样,就似乎一下子进入了“学问”的“深处”,他觉得深奥,觉得困难,觉得陌生,觉得不易理解,但同时觉得有意思,有兴趣,有挑战,这会极大地提高他对学校的认识,对学习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他学习的积极性。他回到家里,会主动地滔滔不绝地饶有兴味地向爸爸和妈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他可能讲得不太清楚,这没有关系,爸爸和妈妈会加入讨论,他终于大体弄明白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觉得学到了一个做人的道理,他觉得他长大了,学习真有意思,学校真有意思,他觉得学习是一场挑战,要憋足劲儿来应对这场挑战,以便向学习进军。事情难道不是这样吗?

白开水一样的课文,没有任何滋味,儿童是没有兴趣学习的。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者才会有兴趣。孙绍振回忆自己童年的学习经历时说,学校的所有的白话课文“加起来,留在我印象中的,还不如妈妈让我背的启蒙诗歌:如,最初教识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妈妈教的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教春夏秋冬的是:‘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还有,让我觉得感动的是:‘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更深一点的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让孩子学习《家》:“我有一个幸福的家。/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我也爱爸爸、妈妈。/在温暖的家中/我快乐地长大。”不如让孩子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相关资讯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珠三角传统民歌爱好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