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4 22:45:18
一城一景
台州
山海水城,和合圣地
人生是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另一眼台州
漫步千年台州古城,雨后的青石板路在灯笼映衬下,绚丽而多彩,古朴并透着灵气。
江南湿润的空气,让干涸了许久的灵魂,得以舒展,时光在这里交错,放缓脚步,伸手便可以触摸到千年历史,静静地感受这座古城深厚底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地理特色
台州是浙江的一个地级市,地处温州和宁波中间。其面积比温州和宁波要小,由于历史和独特的地理原因,台州几乎一直远离华夏文明的中心而不被国人所认识。
从中国的版图看,台州北有强大而以文明著称的宁波,南有喜欢张扬而躁动的温州,西面有大雷山、天台山、括苍山和雁荡山等大山,与金华、绍兴等著名地域形成阻隔,所以台州在历史上几乎不被人所熟识。
从地形上看,台州三面高,中间低,惟有向着大海的一面敞开。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在交通落后的岁月里,很自然地被外界隔绝起来。唐代之前的台州因此一直被官府作为罪臣贬谪的流放地,后者不敢也不愿提及它——这一历史渊源,使得台州人养成了不愿张扬的习性。
历史发展
新石器时代台州就有人类活动,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时台州第一次正式得名,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又将台州设州府,清代也基本一直沿袭此制未动,但终因“台州地阔海溟溟,云水长和岛屿青”(杜甫诗句)而不被世人所铭记与熟识。
台州虽然在漫长的岁月里作为被贬流放之地,正是因为历史上有那么多了不起的人物被贬到台州,使得那些不服朝廷的将才志士能在这块土地上以另一种方式发挥雄才大略,并得以传播于广大民众之中,植根于台州的每一寸山山水水。
初唐四杰之一的大诗人骆宾王在永隆元年(680年)被贬为临海县丞;代宗时有诗书画三绝之称的广文博士郑虔,于乾元元年(758年)被贬到台州任司户参军事等。
台州本地的教育与文学事业同样蔚然兴起,成批才子走向全国文坛。如北宋中期的临海人杨蟋,“平生为诗数千篇”,深得欧阳修、王安石及苏轼的赏识和推崇。南宋中期的徐似道所著的《检验尸体》,是我国第一部司法验尸技术专著。黄岩人赵师渊与朱熹协编的《资治通鉴纲目》名扬古籍界。天台人赵汝适所著的《诸蕃志》,为我国第一部记述中外交通、贸易与外国物产风土的志书。黄岩人陈咏所著的《菌谱》,被后人称为中国第一部植物学辞典。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台州虽为负山枕海的贬谪之地,但正是这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天高皇帝远的客观条件,使得台州人崇尚思想和信仰的自由有了更大的空间。
恶劣的自然条件,加之有压迫就有反抗的规律,以及地处华夏浙闽丘陵地带特有的封闭性与濒临大海的开放性,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不同民族的迁徙,台州人渐渐孕育出既有北方黄土高坡的粗犷、雄豪和野性,又兼备江南山村水乡的清秀、细腻和灵动的性格,这也是台州精神和台州人特质的历史与自然和社会的“遗传基因”。
新中国成立后,,时间是1955年。战斗的结果自然是我军全胜,。我军则把台州当作“放进来,关门打狗”的最佳海防战区。从50年代到60年代甚至直到70年代初的二十几年里,台州是备战前线。受此影响,台州的经济发展相比较其他地区也落后了20多年。有一部电影叫《东海女民兵》,就是根据台州所辖的温岭石塘镇一群守卫海防线的女民兵的事迹拍摄的故事片。
山海水城
在长达几千年,交通不便的漫长岁月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地理条件是影响台州发展的主要劣势。而在交通发达、便利的今天,同样的地理条件成为了台州发展的优势条件。现在,台州是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缩影,是山、海、水和谐的生态福地。
山城融合,海拔300米以下、坡度25度以下的低丘缓坡约26万公顷,其中市区就有白云山、枫山、九峰山等12座山体,形成了“城在山中、依山建城”的独特景观。
台州还是为数不多拥有3个海湾的城市。港口条件优越,以头门港区、大麦屿港区为重点的“一港六区”,可设置160个以上深水泊位。岛屿星罗棋布,拥有12个岛群近700座岛屿,占全省岛屿总数的22.5%,居全省第2。
历史上台州“河网密布、港汊交纵”,水乡风韵不亚于苏杭,有“走遍苏杭、不如温黄”之说。从“路桥”、“泽国”、“大溪”等地方的命名就能看出,台州自古就是江南水乡,水资源丰富。椒灵江、金清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市陆域面积80%左右。
河网水域面积超过46平方公里,水域容积达1.4亿立方米,这样的体量在全省是少有的。随着市区以“五湖四环、一廊多带”为概念的水利风景慢游体系的研究和实施,水上台州呼之欲出。
和合文化
台州素以佛宗道源享誉海内外,是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发祥地。天台山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和合文化”。
天台山历来儒道释三教共生共荣,无数文人隐士、僧侣大德前来朝觐。我国最早的“白话”诗人——唐寒山子隐居天台山七十余年,与国清寺高僧拾得结成挚友。他们的诗篇、事迹,以及包容友善、淡泊名利的精神被人们广泛传颂。
公元1015年,国清寺建成敬奉丰干、寒山、拾得的三贤堂。明清年间,儒释道均推崇寒山、拾得,称他们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化身,即“和合佛”,道教称他们为“和合二仙”。
清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皇帝勅封寒山为“妙觉普度和圣寒山大士”,拾得为“圆觉慈度合圣拾得大士”,合之为“和合二圣”。从此,寒山拾得成为和合文化的象征,天台山成为和合文化发源地。
尚和合,求大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人与自然和合,人与人和合,身与心和合”;天地和合则美,万物和合则生,人人和合则善,社会和合则安,国家和合则强,世界和合则宁。这些都是和合文化的精神要义。“和合文化”内涵丰富,儒释道三家互补共融,倡导和谐、开放、合作,是浙东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如山一样的硬气,如水一般的灵气,如佛一样的超然与内敛,决定了台州人不畏强权,敢于冒险,勇于闯荡,又富有创造进取的精神,造就了台州昨天和今天的历史,而这也为我们合理地理解和解释台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以及它又没像温州那样早已被外界熟知的缘故。
了解这样的背景后,谁都会对台州和台州人刮目相看。然而,当我们再深入到台州这块神奇的土地时,可以发现另一个令人震撼的现象——默默无闻而又绝顶智慧、坚忍不拔的台州人,在最近三十余年的历史里,为中国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无数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制造之都 腾飞发展
以制造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一直是台州最大优势、最亮的特色、最重的底牌。
上市企业多,创新能力强:涌现了海正药业、双环传动、水晶光电、伟星新材等一批优秀制造企业,全市上市公司40家,其中39家是制造类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45家。
截至去年底,全市拥有全国驰名商标56件;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6件、集体商标15件,数量居全省第一
台州是全国唯一拥有3家城商行的地级市,全市有221家金融专营机构服务小微企业,。
信用环境不断优化,被列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信用综合指数在全国122个人均GDP为5000美元到10000美元规模的城市中排名第3。
历史需要还原真实,台州人现在已经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幕后走到了前台,尤其是近些年所表现出的强大内动力,已经让国人和众多研究者为之振奋。台州人与温州人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做生意靠吆喝赚钱,前者是闷声大发财。
台州精彩故事
三国时首航台湾
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情同手足。但是你知道吗?大陆与台湾最早交往是从椒江出发的!
《三国志》记载,1786年前,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今台湾)”,船队从章安(今椒江北岸)启程,在台湾的南部登陆。台湾之行历时一年,最后带回数千名台湾居民回到大陆。
这是正史上关于大陆与台湾交往的最早且最大的历史事件,。
这一海上航行事件,比郑和下西洋(公元1405年)早1170多年,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公元1492年)早1260多年,堪称航海史上的奇迹。时至今日,关于卫温船队的纪念活动一直在台州和台湾两地进行。
唐诗之路目的地
唐诗是中华文学史上最亮丽的明珠。千百年来,众多文人墨客从钱塘江出发,至天台山石梁飞瀑,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章,踏出了一条唐诗之路。
作为唐诗之路的终点,天台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谪仙人李白便对天台山魂牵梦萦,以至于“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
李白曾二上天台山。第一次天台山之旅在公元727年,时年25岁的李白为造访司马承祯而来。诗歌《天台晓望》中记载:他见到了“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的海上仙山天台山。
第二次是在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说他官场失意,莫若说长安留不住他,仙风道骨的李白岂能与庸俗官场兼容,他合该醉酒当歌,仗剑天涯。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冬天,李白与好友元丹丘乘舟南行,登上了天台山。在华顶之上,他又一次远眺沧海,写下了《登高丘而望远》。
方孝孺-台州式硬气
历史上,被“灭九族”并不鲜见,可是被“灭十族”的,恐怕只有方孝孺一人。方孝孺,台州人,明朝一代忠臣、一代大儒,字希直,号逊志。
他是朱元璋的皇太孙朱允炆的老师,是太子太傅。朱允炆即位后,是为建文帝,方孝孺被封为翰林侍讲学士。他颇受朱允炆赏识,在当时的儒家里名声如雷贯耳。
后来,燕王朱棣谋反称帝。为了让天下读书人“心不服”起码也要“口服”,他请“读书人的种子”、第一大儒方孝孺为他起草登基公告。
方孝孺接过笔,写上“燕贼篡位”几个字后破口大骂。朱棣一气之下,诛了方孝孺包括亲戚、朋友、门生在内的十族共计873人,方孝孺则被五马分尸。
鲁迅先生有感于方孝孺的气节,称之为“台州式的硬气”。
一山一宁出使日本
一宁禅师(1247-1317),号一山,台州临海城人。他自幼出家,受天台教义,佛法高深。
当时,文永、弘安之役之后,中日关系急速冻结,往来几乎断絶。1298年,元成宗忽必烈为延续招抚日本的政策,下旨一宁禅师以元朝使节身份赴日。
一山禅师不愧是一位有大智慧的高僧,抵达日本当年,镰仓幕府执政北条贞时请他主持建长寺,向他执弟子之礼。1312年,,并多次亲临寺院问禅,皈依于他。后来,一宁禅师以体弱老病,屡次请辞,。
居日本二十年,一宁禅师在镰仓、京都等地广扬禅风,门下精英辈出,为日本界造就了一大批颇有影响的人才,所创的法系成为日本禅宗的“二十四流派”之一。
1317年,一宁禅师在日本圆寂,,简称“一山国师”,又敕令建塔庙,亲题其像赞“宋地万人杰,本朝一国师”,以示怀念之情。一宁禅师的塔祠至今仍存于日本京都南禅寺。
徐霞客三游天台山
徐霞客,明朝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其一生志在四方,踏遍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在徐霞客30年的游历生涯中,有一个地方在他的心目中非同一般,那就是天台山。他曾三上天台山,并写下了《游天台山日记》及《游天台山日记(后)》两篇游记。
徐霞客留在浙江的游记有5篇,天台就占了2篇,而《游天台山日记》更是赫然置于书的首篇。内中写道,“癸丑之三月晦(1613年5月19日),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2011年,,渊源便在于此。
二十年之后,1632年,时年46岁的徐霞客重新游历天台华顶和石梁,揽北片诸胜,再游雁荡。同一年,徐霞客从雁荡回来后,又折返天台西南诸景,写下了《游天台山日记(后)》。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
【一城一景】之莆田:海峡明珠 和平沃土
【一城一景】之福州:船政摇篮,三山榕城
《一城一景》之昆明:四季如春,西南枢纽
《一城一景》之安顺:避暑圣地,安心之城
《一城一景》之曲靖:民族融合 美丽多彩
《一城一景》之西双版纳:平静祥和,感悟生命
《一城一景》之南宁:多元文化 中国绿城
《一城一景》之南浔
《一城一景》之香港:东方明珠、繁华璀璨
《一城一景》之广州:千年纽带,物语花城
《一城一景》之珠海:百岛之市,浪漫珠海
《一城一景》之丽江:高原明珠,行走乐土
《一城一景》之大理:南诏古城,洱海秘境
《一城一景》之南京:江南腹地,千载风流
《一城一景》之普洱:中国茶城,彩云南国
《一城一景》之苗乡凯里
《一城一景》魅力抚州,有梦有戏
《一城一景》五溪之地—怀化
《一城一景》之宜春
《一城一景》之红色萍乡
《一城一景》之鹰潭:远古瓷都、道家圣地
《一城一景》之嘉兴
《一城一景》山水古城绍兴
《一城一景》山水之城镇江
《一城一景》之惊艳昆山
《一城一景》之苏州:水上的都市,地上的天堂
《一城一景》东方雅典:徐州
《一城一景》之柳州:工贸重镇,传歌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