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滋市卸甲坪大山中,一位老人倚山而唱,临水而歌,60多年来,他跋山涉水,走遍湘鄂边几百个村,徒步两万多里,搜集、整理土家山歌。他以一生的热爱、传承与坚守,使这种以口相传的歌谣在一代代歌手离世后得以用文字保存,使土家人勤劳、善良、乐观的歌声在山间长久地传唱,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绵不绝的回响。博融行杯感动荆州2015年度人物候选人事迹展播,今天为大家讲述的是松滋市卸甲坪乡宁远俊的事迹:《山歌人生》。
宁远俊:山歌人生
“如今农民咧,好福气呀,种地还领补贴哦……”伴着清远幽亮的歌声,围着炉火,,这首歌歌颂的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的幸福生活,曲子是宁老利用跟随了他大半辈子的民族器乐“双擦子”和二胡编写而成。如今,老人已成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松滋双擦锣鼓”的传承人,他手抄的60几万字的土家山歌有望在年底被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宁远俊家住松滋市卸甲坪乡白竹园村,这里是地处江汉平原的荆州市唯一的山丘地区,与湖南临澧隔江相望。在这片最高海拔815米的荆州屋脊上,在这片群山里,土家儿女无论劳作休闲还是婚丧嫁娶,都爱唱一曲山歌,用山歌表达岁月的变迁,生命的悲喜。从小受父母的熏陶,宁远俊就对土家山歌情有独钟。12岁时,会唱的山歌就已不计其数,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萌生了“走遍土家山寨,搜遍口头山歌”的想法。
在那个饥饿动荡的年代,有文化的人不多,在宁远俊之前,从未有人将口头传唱的山歌搜集记录成文字,更不会有人知道,日后会成为怎样的民族文化瑰宝!贫穷的年代,人们忙着劳动挣工分,补贴生计,宁远俊的行为成了许多人无法理解的异类。尽管他都是用劳动后休息的时间搜集山歌,但依然难逃被打上“落后分子”的命运。1967年的一天,,翻箱倒柜,将他辛苦收集了近20年的5000多首手抄山歌全部销毁。
将山歌视为生命的宁远俊,遭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打击。然而,不惧世俗的眼光和社会的偏见,对山歌又是何等的执着热爱啊!,宁远俊下定决心,重新搜集山歌。尽管当时的他已育有5个孩子,生活压力很大,但作为爱人的陈玉球却给了他巨大的支持。不仅独自料理家中事务,还卖掉家里养的猪为他买纸。
宁远俊每次出门搜集山歌,都要几天甚至十几天时间,但陈玉球从未有过怨言。还记得1987年3月27号,已经在文化站工作的宁远俊,听说在距离他家60多公里的刘家场镇桃树村,有个很会唱山歌的歌手叫任家申,为了搜集这位老人的山歌,他穿着一双破布鞋,独自一人带着纸笔出发,一路风雨泥泞,狭窄的乡间小路被草木掩盖,看不清方向。在路过一段陡峭湿滑的高海拔铁索桥时,差点丢了性命。
就这样,一路跌跌撞撞走了两三天,终于找到了这位83岁的民歌手任家申,初次见面,任老激动地握住他的手,感谢宁远俊在他去世前,跋山涉水找他搜歌。连续两天,他们从早上8点连续唱到晚上9点,第3天,他们居然一口气从早晨唱到了凌晨。那一次,老人唱了三天三夜,宁远俊搜集了566首山歌,有4句短歌,也有100多句的长调。宁远俊从前的同事陈俊告诉记者,宁老每次搜歌回来,便急着用自己的二胡较音,为山歌谱曲。由于山歌大多是口头传唱,很多歌词都存在错字漏字的现象,宁远俊常常是利用下班时间,一点一点重新校对,每次一忙就到深夜。
几十年的搜歌生涯,宁远俊走遍湘鄂边500多个自然村,辗转行程25000里。拜访歌篓子、歌袋子80多人,曾跌落过门牙,摔断过臂膀,吃过闭门羹,被嘲笑过算命子。今年79岁的卸甲坪乡黄桥村一组老艺人刘以凤,回忆起宁远俊两次上门搜歌的经历,依然记忆犹新:“从白竹园到我这里来要半天,蛮远啊,我一边唱他就一边记,他是样样都搞得好。”
如今,当地会唱山歌的老艺人绝大多数都已过世,但因为有宁远俊几十年的搜集,有效地抢救了2、1万卷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即使是在退休后,他还在夜以继日地整理民歌资料。截至目前,已经受手抄了120多万字,出版了一系列民歌集。
宁老的女儿宁颜艳如今继承了他的事业,成为了当地文化站的站长。谈到自己父亲一生的经历,女儿的眼里满是骄傲。
如今,虽然年近八旬,但不论是政府组织的活动还是民间红白喜事,都能见到老人的身影,他已经成为卸甲坪土家文化的一张名片。如果说过去深入民间搜集山歌,是为了抢救文化遗产,如今演唱山歌,则是为了更多的人领略到卸甲坪土家民歌的魅力。
下载听荆州APP,关注感动荆州年度人物评选,为你心中的感动人物投票!
长按二维码进入下载
===============================
新闻爆料有奖
荆州电台全城征集新闻报料,新闻就在身边,期待您的发现!突发事、新鲜事、感人事,第一时间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用,即付报酬!新闻热线:888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