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方言是保留古汉语语音较多的一个方言,曾以三票之差败给北京话,与“国语”之位失之交臂。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也证明了粤语比其他语种更好地继承了古语的原汁原味。如今,粤语已成为很有地方风味,别具特色的独立语系。
保留古汉语语音
广州方言又称为“粤方言”、“粤语”、“白话”和“广府语”,英文叫Cantonese,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汉语音特点和古汉语词语较多的一个方言。分布在广东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今日的广州方言还保留着不少中古时代的汉语语音,且看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杜甫《春望》)
朗读此诗,广州话比普通话更押韵。因为,深、心、金、簪这四字粤语音同韵,而普通话现代语音中却不同韵。另外,“家书抵万金”的“抵”字,广州人一读已知是“值得”之意,但北方人一般不理解。这是因为广州方言保留了部分中古音与古词汇,还保留了古四声,故广州人学起近体诗声韵时也较容易掌握。
3票之差,败给北京话
在广州方言圈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据说,当年辛亥革命,共和初肇,在国会里,要求以广州为“国语”的呼声很高,支持的票数已经过半。但孙中山逐一去说服粤籍议员,劝他们放弃广州方言,改投北京话一票。最后,凭着孙中山的人望,广州方言仅以3票之差,败给了北京话。因此直到今天,广州人一听到北方人说自己的方言是“鸟语禽声”时,便耿耿于怀。
发展历程
广州方言的主要来源,是古代华夏的语言,即雅言。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西汉平南越国之后,雅言开始在岭南广泛传播。
到晋朝以后,雅言在北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五胡乱华”,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对那里的文化和语言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雅言在北方已经被胡化。同时期的岭南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因此也更好地继承了雅言的原汁原味。故唐人有诗咏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唐•张籍《永嘉行》)
唐末宋初,粤语己成为一个独特的语系,“自立门户”,较少吸收中原语言了。在构词、语法、读音等方面,也都成熟起来,大体已奠定了现代粤语的基础。宋代的粤语,已与北方汉语语音相距甚远了,广州与珠江三角洲一带,也成了粤语流通区域的主体。清至民国,由于与外国人交往增多,粤语中也吸收了一些外来语。随着广府人出国及迁居港澳者增多,粤语的影响更加扩大。
别具特色
由广州方言构成的文化景观丰富多彩,很有地方特色。单以粤剧唱腔为例,就不下十多种,很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既有京剧的慷慨激昂、力拔千钧,又有越剧的缠绵悱恻、哀怨悲叹,二者均能兼之。而用白话演唱的小曲也活泼、婉转、悠扬,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如今以白话演唱的流行歌曲,更风靡全国。至于珠三角的咸水歌、儿歌,粤讴等民间演唱形式,也很有魅力,颇有地方风味,雅俗共赏。这一切,都充分说明,由广州方言构筑的文化景观,是中国文化当中很具特色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并且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色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