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伊犁老故事”可订阅哦!
作者夫妇与大女儿(作者供稿)
603
【伊犁老故事】(603):新疆的“巴扎”,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伊犁汉人街的“巴扎”,其实比字面解释的“市场”有着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含义。这里既有品种众多的农副土特产品买卖或互换、小吃美食,还有斗鸡、打髀石等民间赌博,更有掮客、稀有物品展示等各类市井文化的活动。不用说,在那里学习维吾尔语言,也真正是再好不过的场所了。编者:孙守为
巴扎偶遇
引子
我刚学会了用语音打字。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既简便又快捷。让人心身愉悦,和朋友联系更方便了,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于是,我用这个方法,给大家讲述一段在新疆时的故事。
劝架
那是在我们刚毕业不久,说实话,语言功底儿还不那么扎实的时候。我想出了一个到巴扎去向市民学习语言的好方法。
每逢星期天,我就到巴扎(市场上)和市民交谈。了解一些伊犁过去和现在。主要是为了学习语言(没话找话说),来加强语言的功底。
热闹的巴扎(网摘)
有一个星期天,我还没有走到汉人街的巴扎,刚到街边儿的一个废品收购站的门口儿,听到里边两位老人在吵架。
一个是汉族老人,一个是维吾尔族老人。仔细一听,他们两个非常生气地吵着、嚷着,但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而是驴唇不对马嘴的两件事。因为我既懂汉语又知道维语,所以心里又好笑,又有点生气。这么吵下去,伤了身体,百害沒一利,更解决不了问题。我心里很同情两位老人,于是我就进去给他们解劝疏通一下,说和说和。
两个老人见外面进来个生人,以为是来了顾客。于是立刻就停止了吵架。他们对我很客气地说:“你有什么事情?要买什么?或是卖什么吗?” 我说::“既不买也不卖。是听了你们两个的吵架,想来给你们两个做个翻译。让你们两个都能明白自己在说什么,对方在说什么。帮你们解决这个问题,不要再生气,不要再吵了!"
两个老人马上转怒为喜,高兴起来。连忙说:"那你说,你说他在说什么。"
我笑着,对维吾尔族老人说:“他说,昨天收的那堆棉絮放在哪儿,为什么找了一个上午也找不到?"
我又扭过头来,对那为汉族老人说:"维吾尔族老大爷说,他昨天没有迟到。他怎么会迟到了呢?他早上就来了,门儿没有开他在外面等了很长时间,然后去隔壁坐了一会儿见你开门儿,他才过来了,说根本没有迟到!”
两个老人听了我的话,顿时脸上的肌肉放松了,高兴起来。"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很好很好,叫你这么一解释,我们俩就没有吵架的必要了"。
棉絮也找到了,架也不吵了。两个人高兴的款待我。非常的客气,从此我就和他们交了朋友。成了他们门脸儿的常客。有什么需要和困难,我也去找他们帮我的忙。
比如有一次买肉。人多拥挤,竞丢了一只套鞋。我快走到家了才发现。我非常着急,到卖肉的门市去找,也不见综影。回到家怎么给老伴交待?情急之下,突然想起了这两位老人。
于是我赶快跑到他们的门脸儿,把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们。他们打开一个大箱子。给我亮出了多半箱子的套鞋。我在里面捡了一只跟我丢的那一只完全一样儿的,穿回家去。谁也不知道我这只是在他们那儿找到的,还以为就是我的两只套鞋呢。
新疆特有的套鞋(网摘)
用茶叶票买鸡
上午站在房前闲聊,食堂阿西派子(大师傅)阿不都米提汗告诉我说:“你养的鸡(土胡)不少,可都是母鸡(米克扬),这哪儿能行?得买只雄健的大公鸡(乌拉子)。” 我不理解地说:“买那干啥,又不下蛋。"
阿不都米提汗是个南疆人,平时忙忙呼呼,走路都是低着头一路小跑。一个人给所有住校师生做三顿饭,早起晚归,回到家还得叫个胖老婆海里契汗呼来喊去,没有一时消停。
今天是星期天,好不客易有这么片刻时间跟我聊会儿天。见我对他的话满不在呼。就很快地瞟了一眼他住的北屋,见海里契汗没喊他,就扳着手指头给我解释:一 有了公鸡,母鸡好带,不乱跑,不丢蛋;二 有了公鸡牠给母鸡刨食,找食,母鸡会吃得更饱,下蛋更勤;三 有了公鸡,母鸡下的蛋就可以孵小鸡,再不用买鸡回来养;四 ……
这第四的内容还设说,就听他老婆一大声:“阿.不都米提汗……”
“哎!来了(马那)来了!” 一路小跑,头也不回地走了。
他走了,我脑子里在不停地想着他说的话。“在理,金玉良言。况且我也正想如有抱窝的鸡,孵一窝好品种的小鸡那该多好!”
既然如此,赶紧上汉人街巴扎,还等什么!
出了校门,一路正东,不到半点钟来到巴扎上。
巴扎上可以吃到各种特色吃食(网摘)
汉人街巴扎不象内地的集市,非得赶早去。况且今天礼拜,十点多钟正好是巴扎上是最热闹的时候,聊天的、抽烟的、讲价钱的、吆喝着卖东西的、找人的、……
因为上边说过的原因,我也是巴扎上的熟人,不断点头应酬,亚克西,亚克西地回答别人的向候。
有位卖鸡蛋的祖农大叔热情地招呼我:“来便宜,新鲜的!” 我赶紧说:“谢谢(热合卖提),今天特意来买一支大。" 他指指东边,“码那(在那儿),有一支很漂亮的吾拉子(大公鸡)。″我顺着他的抬点,果然看到一位维吾尔大叔手里提着一支羽毛闪着黑光的理想的大公鸡。
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大叔跟前,顺手接过大公鸡。“哇,” 真够重的,加上一换手,牠一挣扎,真够有劲,壮实的。“好,就牠了,多少钱?”
卖鸡的大叔很快地四周观察了一下说:“不要线,白送!”
这一下出呼我的预料,“怎么回事,咱俩又不认识!”
“这不就认识了吗?都是吾尔加(伊犁)人,一面生,两面熟,三次见面是朋友吗?是这样吗吧?小伙子。拿去吧,我说话算话!”
“那不可能!怎么能白拿你的东西呢?说吧,倒底是怎么回事?”
大叔又四下里看一眼,诚恳地小声说:“有茶叶票吗?五张,买一块方磚茶的。"
当时新疆的票证(网摘)
是这么回事,他一说茶叶票我一下就都明白过来了。毕业前,在吐鲁凡圩子语言实习时,充分领教了新疆少数民族老乡离不开茯茶的情况!尤其是老人,三天吃饭没茶相伴,头疼得受不了。吃药都不顶一点事。非得浓浓地沏一碗奶茶,喝了就没事了!为什么他们见面常问一句“卡衣一漆登吗(喝茶了吗)?” 为这我还特意给家里写信,叫爸妈给买了一包茶叶寄来。给房东阿妈时,她闻了闻说"朴拉克恰衣(有香味的茶叶)。” 那时我才知道寄来的是绿茶,不合他们的心思!
但眼下用茶叶票当钱,那是不行的,不符合统购统销政策!所以我赶紧说:“那可使不得(包麻衣都),钱还是要给的,这样吧,我两块钱买鸡,单另送你五张茶叶票!″
他有些大喜过望地笑笑说:“好了,为了附合政策,不拿茶叶票当钱,我一块钱卖给你,你送我茶叶票,让你吃亏了!"
巴扎上的卖鸡者(网摘)
我把大公鸡拿回家,放在我院子的鸡窝前地上,牠抖抖羽毛,用非常警惕的眼睛瞪着我,脖子上的羽毛微扎把,一副要拼命的样子。
我用脚向牠示意一下,别怕,到家了,随便活动下吧。牠竞然伸长脖子,扎起脖子上的羽毛,嘴里咯、咯、咯地叫个不停,一看就是要拼命的样子。我转过身进了屋,隔着窗看,很长时间后牠才安定下来。母鸡们逐渐围拢过来,牠很快负起了丈夫的职责来。
大师傅隔着窗向我伸出大姆指!
诚实的“牙子”
那是65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上午,我转游到汉人街巴扎上买卖活生畜的地方。平时我不到这儿来,原因是这儿的味道不好,尿臊味太重。熟悉的人也少!
这个地方羊只多,牛马类大牲畜少,相对也不热闹。因为作一宗买卖不是几毛或一两块钱,而是几十几百的的进出。再说是活物,从表面上大致看和懂行之间有很大差距,所以做成一庄买卖往往不容易,需要“牙子”来帮忙。牙子就是现在说的经纪人,懂行情,有诚信。当然服务是有报酬的。报酬行里话叫茶钱。
巴扎里的掮客——“牙子”(王民斌供稿)
大概是快十一点钟时(当时是用的乌鲁木齐时间,和北京时间差两个小时),就看见一个农牧民穿戴的老汉牵着一头毛驴走过来。毛驴的样子很帅,深灰的背,乌黑的大耳朵直直地竖立着,两个大眼睛份外有神,个头和普通的新疆毛驴一样。我正端详着,一位有40多岁的大叔就出现了,他从牵驴的老汉手里接过缰绳,嘴里夸奖着毛驴,还是说生买卖来了:“亚克西,亚克西,撒塔木丝孜(好,好,您是想卖吗)?”
两个人小声交谈,耐心地述说着各自的想法,最后定价时却很果断,我没听错的话老爷爷说的是六十元。
大叔没有异议,点头同意。
这时我见他掏出一张五块的钱给老爷爷说:“先去休息休息,喝点,再来个大半斤喂饱肚子。一切交给我放心放心(哈特里间木包笼)!" 老爷爷真地拿着五块钱下馆子去了。
不一会就有五六个人围着毛驴转,品头论足,大部分是肯定和夸奖,可很少有人提到价钱。缰绳在柱子上拴着,牙子在一边抽着莫合烟一边观察着众人的表情。
半点钟去了,一个围观者自言自语地说,不错,不知要多少钱。
牙子大叔出场了,只见他扔掉烟头站起身询说:“价钱好说,你看值多少钱?″ 想买驴的半晌沒出声,还是仔细地观察着。
这时围观者中有声说:“怎么着也得七十往上,这是多好的一头驴!”
牙子大叔迅速观察了一下想买驴的人,看他没有反对的意思,就拍拍手上的土,说:“有,有懂眼的,是该回家吃午饭了。想买就按这个价,我也不想多买了。下午就休息了,明天要买最少得八十了!”
想买的人还不说话,牙子解开柱子上的缰绳,要走的样子。
想买驴的人有点着急了,也拉住缰绳,说:“我,我只有七十元钱,买了驴没法孝敬您的茶钱了。这,这……”
"就为这呀,都是伊犁人,想起来拿过来就是了,我信的着你!”
1986年伊宁东郊的活畜市场(王民斌供稿)
一桩买卖做成了。我想,牙子大叔发财了!不到两个小时就挣了十几块钱,这要是顺,一天就赚我多半个月的工资呐!
我正胡思乱想着,卖驴的老爷爷回来了。牙子把七十块钱拿出来说“卖了七十块钱,多卖了十元钱,您拿着。”
我当时就傻了眼,这牙子真诚实呀!
当然老爷爷也很正直,接过钱,抽出一张十元的给牙子:“刚才你给了我五块钱,剩下的你还吃着亏呢。下回有事我还来请你帮助!”
两个人分别时不但握手,而旦还拥抱了很久!
后面的话
巴扎是新疆生活中特色鲜明、不可小觑的生活场景。我在新疆连学习带工作总共呆了不到十三年,但前期五六年为了深入学习维吾尔语,泡在巴扎上的时间可不算短,几乎占据了业余时间的大部。对深入学习语言,以及了解伊犁维吾尔、哈萨克族同胞的性格、品质,民俗民情有很大的帮助。离开伊犁已经40多年了,我对伊犁的一切不是淡忘,而是更加刻骨铭心地怀念。这比我当年在伊犁学习工作时,想念诃北,想念保定有甚之,无不及!
要想把在巴扎上的见闻和感受写够写透,那怕不是三、五篇小故事所能完成的,最少该写个中长篇小说吧!
譬如说:肚子饿了,到卖馕的铺子要了馕,一摸口袋没有带着钱。伙计看出来了,马上给我解围,自已掏出钱给我垫上,说这是街坊,我们是朋友!
巴扎上还有斗鸡的,有预先把部分煮熟了,在巴扎上顾客之间碰鸡蛋的,很热闹,也好玩!当然更多是吸引顾客和顾客之间赌一下,这样来扩大生易。……
把我记忆深处,能表现伊犁巴扎特色的几个小故事写出来,主要是解我对伊犁的思念之苦,让自己晚年生活更有乐趣,让读到文章的人对新疆有个粗略的认识,另外也算是为《伊犁老故事》创刊两周年的庆祝,凑个热闹吧!
作者简介
靳荫勋:男,76周岁,河北保定人(祖籍山西灵石)。1942年生,1961年高中毕业,入伊犁第二师范维吾尔语大专班学习。1963年毕业,被分配在伊宁市三中任汉语教师。1974年春调保定二中任语文教师。一直坚守教师岗位,期间任年级组长(连长指导员)30多年。发表过多篇论文。业余爱好:游泳,绘画,旅游。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广交朋友。
本期编辑:孙守为
关注《伊犁老故事》
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看全部文章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