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就时常听说“凼凼转,菊花园,阿妈咩我去睇龙船……”的白话童谣,因此便对农历五月初五很期待,因为到了那天,不但可随大人到邕江边看“扒龙船”(过去南宁民间对龙舟赛的俗称),还有三角凉粽吃,有“避邪”的五锦香袋戴。那时端午可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邕江两岸彩旗飘扬,条条横幅分外醒目,高音喇叭播放着音乐,岸边、船上全是往江面眺望的人(有了大桥后桥上更挤满了人),可称得上万人空巷了。尽管烈日当空,但每当江面上传来赛龙舟的锣鼓声,人们都发出震天动地的加油声、欢呼声,全然不顾汗流浃背,情景蔚为壮观。江面上,条条龙舟你追我赶,浆手们随着船头司鼓(锣)的节拍声,同时爆发出威猛无比的力量,劈开浪花飞驰而去。龙舟随着波涛一起一伏,顺水舟如飞箭脱弦,逆水舟冲浪搏击。偶尔有船翻落水中,四周响起惊叫声。惊心动魄的比赛吸引不少人卷起裤脚涌到江边观看……正如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的诗句:“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看到优胜者扛着红烧猪、举着锦旗从指挥台走出来,人们情不自禁地夹道喝彩,并欢送他们把奖品搬到龙舟上,然后放鞭炮、敲锣打鼓地游江庆祝。那份热闹令我几十年难以忘怀。
南宁赛龙舟的历史源远流长,据文字记载,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南宁府就举行过纪念屈原的端午龙舟赛,南宁民间俗称为“扒龙船”。龙舟竞渡是南宁市历史最悠久、群众参与规模最大和最具特色的传统性民间体育活动,且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在上世纪30年代,龙舟赛由商人发起,民众集资,一艘龙舟代表一个厂家或商家。龙船是特制的狭长型木船,形如柳叶,前后有雕刻的彩色龙头和龙尾,全船涂以彩色,船中竖一长竿,挂一面彩色长方旗,挂黄旗称黄龙,红旗称红龙。每船坐24人左右,司鼓或司锣者立船头,掌舵者2人在船尾轮换,水手们听着锣鼓声统一划船冲浪。1934年的《南宁民国日报》载:“扒龙船旧习,行见一年一度,在邕江中游驶竞技矣。”当年端午节的龙舟赛有9个队参加,分顺水和逆水两项进行,观众上万。比赛中,有乐团演奏的粤曲在邕江河畔悠扬回荡,增添了龙舟比赛的热闹气氛。比赛奖品有布匹、烧猪、酒等。抗日战争前,每年都有5至6艘龙舟参赛。
解放初期,龙舟赛事由南宁市工商联组织,1953年后由南宁市体委管理。此后,龙舟赛的种类有所增加。1958年龙舟赛有龙舟6艘、舢板14艘。1964年又增加板艇。 龙舟赛中断12年。1978年正值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龙舟赛恢复,并有水球、跳水、潜水和滑水表演,邕江两岸观众超过10万人。此后,端午节龙舟赛从未间断,参赛龙舟越来越多,2004年龙舟数已经增加到52条,还有彩船在江面巡游表演。2004年之前,南宁市龙舟赛都是在邕江举行,起终点一般是在中兴大桥附近到凌铁村一带的河面,距离约3000米。龙舟赛奖品过去以传统的烧猪为主,配以其他纪念品,90年代中期以后改为奖金了。
2005年起,“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正式登台,外国人也来趁热闹了,比赛改在风平浪静的南湖举行,有严格的比赛规则,专业性越来越强。今年参赛龙舟达70条,虽然气派很大,但少了过去那份江河搏击的惊险、万人空巷的热闹。我啊,也多年不看了。(写于2011年5月21日)
(后记:2018年开始,南宁龙舟赛又重新在邕江举行,过去那万人空巷的盛况不知是否重现?)
那时观看赛龙舟几乎是万人空巷